春秋时期,勾践在范蠡和文种两位谋士的帮助下,经过多次精心的布局和运筹帷幄,终于为国家复仇,彻底击败了吴国,报仇雪恨。勾践虽然实现了大业,心中却始终难以放下对这两位曾在困境中与他共生死的臣子的完全信任。他似乎隐隐地感到,这两个人并不完全忠诚。机警的范蠡,很快察觉了勾践心中的疑虑,决定不再与他为伍。范蠡毫不拖泥带水,转身离开了宫廷,径直去了陶地开始了经商之路。凭借着其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眼光,范蠡在短短时间内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逆袭成了陶地的首富,人称“陶朱公”。
某天,陶朱公突然接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的二儿子在楚国因为杀人事件被捕,并且被关进了监狱。若无意外,秋后很可能要去见阎王了。面对这个消息,陶朱公心头沉重,急忙召集家人商量对策,希望能够营救二儿子。
展开剩余84%陶朱公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自幼跟随他学习做生意,吃尽了苦头;二儿子出生时,家道已经渐渐富裕,生活远比大儿子轻松;三儿子则是生在富贵之家,吃穿用度都是上等的,几乎是享尽荣华富贵。陶朱公沉默了一会,最后做出了决定:“杀人偿命,罪不可赦。幸亏我们家有钱,若动用所有关系,救老二一命也不是不可能。老三,你去楚国,把你二哥救回来。”
说完,陶朱公打开眼前的箱子,里面是1000金,这笔钱足够在楚国运作一番了。大儿子看到这些钱,心中不由得一紧,毕竟这是一大笔家财,眼看就要送出去,他心疼不已。更令他不安的是三弟,他知道这个纨绔子弟虽然金银满身,但在办事能力上却没有什么值得信赖的地方。于是他立刻开口道:“父亲,作为长子,我有责任为您分忧。二弟受难,作为兄长,我怎能置身事外?三弟年纪尚小,办事经验不足,还是由我去吧!”
老大的提议虽然出于心疼家财,也不无道理。但陶朱公却坚定地拒绝了他的要求,解释道:“救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特意安排老三去,自有我的考量,你不要多管了。”
老大觉得父亲的不信任令他难以接受,情急之下,他开始激烈辩解:“作为长子,我是家中的继承人,父亲既不信任我,却偏心安排三弟去办,这让我如何心安?”言辞激烈之下,老大甚至以死相逼,声言若父亲坚持不让他去,就要自尽。
陶朱公见状,心中一片惆怅,心疼长子,也深知长子心中的委屈。终于,在妻子的劝解下,他只得答应让大儿子去楚国。临行前,陶朱公交给大儿子一封信,叮嘱道:“信中有一位老朋友庄生,他是我的朋友,你到了楚国,把信和金子交给他,记住,一切听他的安排,不要质疑。”
大儿子带着信和黄金抵达楚国,来到庄生的住所。庄生所居的地方破旧不堪,家中生活清贫,老大看到这一幕,不禁心生怀疑,觉得父亲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他将信和黄金交给庄生,庄生阅后,神色镇定地将信收起,语气平淡地说道:“你没必要再留在楚国,赶紧回家吧。我会竭力帮你,你可以放心。等你弟弟获释之后,最好不要再打听太多细节,以免牵扯更多麻烦。”
庄生的建议本无错,他为了避免麻烦,决定将自己和陶朱公家族的关系处理得更为低调。理智的做法是让老大立刻离开,但老大却并不领情。他看不上庄生的贫困,觉得庄生并不像是个有本事的人,因此他决定凭借自己的关系,继续在楚国四处游走,试图通过其他手段确保二儿子获救。他甚至心里盘算着,就算庄生办不成,自己也得给救援增加一道保障。
老大的仆人却警告他:“家主既然已经托付给庄生,这事就该完全交给他。您若继续留在楚国,难免会让庄生心生不悦。”但老大并没有理会,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方式,认为父亲看走了眼,自己一定能办成这件事。
然而,庄生虽然家贫,但却在楚国享有极高的声望,他以清廉和正直著称,甚至楚王也非常尊敬他。庄生虽然生活艰难,但他的社会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
不久后,庄生便开始行动,他首先前往楚王宫中,向楚王提出预警:“近日天象变化,灾难将至,若不及时化解,后果不堪设想。”楚王信任庄生,立刻询问对策,庄生从容应答:“大王应当向苍天祈祷,并且大赦天下,借此化解灾难。”
楚王听从了庄生的建议,决定立即实施,召开了紧急朝会。而老大在得知楚王即将大赦天下时,误以为自己确实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开始对庄生产生怀疑,觉得庄生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他甚至开始盘算着,既然楚王已经做出大赦决定,那么二弟自然会被释放,自己也可以去拿回那笔钱。
他立刻返回庄生家,庄生看到老大还留在楚国,心中已有预感。老大不再客气,直言:“既然楚王要大赦天下,二弟早晚会释放,何必再麻烦您?家中的资金有限,能省则省,您这笔钱,我想就不再麻烦了。”庄生闻言,脸色沉了下来,他已经意识到老大是来要回金钱的,于是冷冷地拿出当初的1000金,毫不留情地交给了他。
老大拿了钱,冷漠地告辞了庄生。然而,他不曾明白,这一举动不仅让庄生失望,更让自己失去了一个值得交往的朋友。庄生心中愤怒不已,回家对妻子说:“陶朱公家的老大真是个势利眼,翻脸无情。居然为了些微的金钱,把我的付出当成了儿戏!”
庄生的愤怒并非无的放矢。面对这样的人,他最终决定采取行动,阻止老大的得逞。他向楚王透露了老大一行人的所作所为,指责他们以金钱贿赂楚国官员,企图借此干预大赦,恶意散布不实传闻。楚王听后大怒,立刻下令执行公正,将陶朱公的二儿子处死。随即,他在第二天发布大赦,以此来压制流言。
最终,老大带着二儿子的尸体回到了家,而陶朱公看着二儿子的遗体,早已不再感到震惊。沉思片刻后,他叹了口气:“老大从小跟着我吃苦,深知赚钱之难,所以他总是视钱如命。而老三生活在富贵中,认为钱财轻松得来,因此他不惜挥霍。我一早就知道,若一个人不能舍得花钱,他就无法办成大事。只有在别人身上做出牺牲,才能让自己的目标更加顺利达成,这也是我当初为什么不让老大去救二弟的原因。”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深刻感悟到,做人处世,尤其是办大事时,要舍得付出。舍财可以得人,舍得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陶朱公通过这一经历,给我们上了一课:要办大事,必须学会舍得!
发布于:天津市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