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范蠡的政商之道可从时机、商机和危机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讲到时机。范蠡出身于平凡之家,与同一时代的名门之后伍子胥相比,他在政治上获得青睐的机会十分渺茫。通常情况下,很难想象他会有机会接触到勾践,更遑论获得重用。然而,历史的转折为他提供了契机。在勾践被夫差击败、沦为吴国俘虏的关键时刻,范蠡抓住了这个严峻的时机,力挺勾践,因而赢得了他的信任和重视。可以说,在共苦的时刻,范蠡的投奔让他与勾践结下了深厚的政治合作关系。
接下来是商机。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越国拥有三样极具价值的特产,分别是优质的大米、精美的丝绸和尖锐的青铜宝剑。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大米不仅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更是极其珍贵的战略物质。同时,丝绸在古代不仅是奢侈品,更是一种可以直接作为货币流通的交易工具,而越国的青铜宝剑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精致无比,至今仍被视为国之重器。凭借这三种资源,范蠡迅速帮助越国积累了财富,重振经济,并最终协助勾践击败了强敌夫差,使越国跻身春秋时期的五霸之列。
展开剩余49%最后谈到危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成功全身而退的政商人物屈指可数,范蠡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勾践建立霸权后,范蠡意识到留在越国潜在的危险,于是选择离开,径直走向齐国,再到宋国的定陶开创商业生涯,名号陶朱公。在离开之际,他特意给勾践的谋士文种写了一封寓意深刻的信,警示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没过多久,勾践赐予文种一柄宝剑,并说:“你有七种方案可以灭吴,我仅用了三种便消灭了吴国。其余的四种,请转交给先王。”这番话让文种感到绝望,最终选择自尽,表现了危机的深重和政治环境的残酷。
综上所述,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总结范蠡的经营之道:善抓时机,灵活商机,妥善化危。
发布于:天津市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