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格言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它的含义是教会别人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比单纯提供知识或物品要更具长远意义。尽管一条鱼能暂时解决饥饿,但它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方式。类似的道理,放在中国的专利制造问题上,也恰如其分地体现出相似的困境。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在技术创新,尤其是尖端技术的发明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虽然成功开发了VCD技术,但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最终丧失了百亿市场的机会。如今,面对芯片技术研发的挑战,中国又遇到了类似的困境。那我们究竟该如何突破瓶颈,走出困境呢?中国能否在这场“芯片战”中脱颖而出呢?
对于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来说,或许很难理解VCD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但对90年代的人来说,VCD可谓是一个标志性产品。VCD让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高质量的影像和音乐,成为那个时代休闲娱乐的热门选择。然而,VCD的失败却是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展开剩余85%在回顾VCD的历史时,我们必须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姜万勐,他是VCD的发明者之一。姜万勐原本只是安徽的一名普通工程师,他的职业生涯一直与电视技术挂钩。凭借对民族责任感的强烈认同,姜万勐决心改变中国在电视技术上的被动局面。尽管当时中国的电视技术大多依赖进口,每年支付大量资金购买,他还是下定决心要有所作为。
机缘巧合之下,姜万勐受到了赴美学习的机会,而这次学习成为了他事业的转折点。在美国,他参观了多场技术展览,并从中获得了VCD的启发。在美国科技公司的合作下,姜万勐和孙燕生共同成立了万燕公司,并在1993年9月成功推出了世界首台VCD机。这一技术突破无疑是革命性的,它将音视频结合,极大提升了人们的娱乐体验。VCD机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曾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万燕公司因此获利颇丰。
然而,创业从来不可能一帆风顺。虽然VCD机初期很受欢迎,但全球大型电影公司却拒绝使用VCD光盘进行电影录制。直到VCD市场逐渐壮大,年销量突破千万台,才引起了这些公司对VCD的关注。然而,这个成功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万燕公司没有掌握VCD的核心技术,尽管它拼凑了音频和视频设备,但随着时间推移,其他公司迅速复制了其设计。尤其是一些日韩品牌,如三星、索尼,乃至国内的长虹、万利达等,都推出了VCD的升级版,包括CVD和DVD等新型产品。
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出现迅速压缩了万燕VCD的市场份额,导致其很快被冷落,甚至彻底失去了竞争力。虽然万燕公司曾尝试通过购买国外的核心技术来弥补这一不足,但外国公司对其专利技术采取高额收费的方式,导致万燕无法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无奈之下,万燕公司的VCD市场逐步被其它竞争者替代,中国原本依靠VCD崛起的市场在一夜之间被颠覆。
分析万燕公司的失败,我们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任何成功都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上,最终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类似的情形在如今的芯片技术领域得到了重演。
提到芯片,大家可能会觉得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电子元件,但实际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无处不在。芯片作为现代信息科技的核心生产力,与蒸汽机、内燃机等同样具有革命性的历史地位。在今天的数字时代,芯片不仅是支撑智能设备运行的核心,还与网络安全密切相关,成为确保网络防护的关键。
随着智能手机、5G网络等技术的兴起,芯片的作用愈加重要。例如,智能手机中的芯片不仅仅负责系统运行,还要完成面部识别、指纹扫描等功能,甚至推动更高画质和音效的表现。对于手机生产商来说,芯片的技术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而不再是价格上的竞争。例如,华为研发的海思麒麟芯片、巴龙系列和鲲鹏系列芯片,广泛应用于手机、5G基站、服务器等领域。华为的海思芯片一度占据了国内半导体市场的一半,且海思芯片还登上了全球半导体企业的前十名。
华为的成功得益于它在研发上的巨额投入。每年,华为将公司营收的20%用于研发,2022年的研发投资额甚至突破了1200亿元。华为坚持投入巨额资金和资源,以加速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着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言,芯片问题归结为时间、资金和工艺三个方面的挑战,华为利用堆叠技术进一步推动高性能芯片的研发。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产手机厂商开始意识到芯片自主研发的重要性。OPPO的小米、vivo等品牌,也都开始着手自研芯片,例如OPPO的马里纳亚芯片、小米的澎湃芯片等。这些企业的努力不仅能够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还能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中,美国等国家对中国科技产品的监控与数据窃取问题已愈发严重,许多人已经听说过美国对中国手机用户的信息监听,窃取用户短信,进行无线定位等行为。虽然这种行为对普通人影响不大,但若涉及到国家的军事和政治领域,其风险将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无论是为了国家安全,还是为了提升高端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芯片技术的研发与突破显得尤为迫切。芯片被誉为信息时代的原动力,是各国争相追逐的高端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讯、云计算等领域。尽管中国在半导体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但目前大部分芯片仍处于中低端技术层次,且大部分集成电路仍依赖进口,导致我们每年需支付巨额费用。
中国之所以没有早早投入芯片研发,主要是因为80、90年代我国的技术水平较低,面临着诸多经济压力。那时国内多数人还在为温饱问题而挣扎,因此,芯片这类高科技研发无疑处于优先级的底层。
芯片行业常被称为“吞金兽”,其巨额投入是其他普通行业无法比拟的。建立一个8寸的芯片生产线需要投入约14亿美元,而12寸生产线则需要28亿美元。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投入的成本也逐步上升,许多企业因资金不足而被迫中断研发。正因如此,芯片产业长期以来被外国垄断。
虽然中国现在已经在加大芯片研发的投入,但仍然面临着资金和技术人才的双重挑战。人才的培养非常艰难,因为芯片技术需要深厚的专业背景与创新能力,且对于每一个细节的掌控都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在芯片领域的人才储备与美国的差距还很大。
在全球经济和科技的格局中,技术的竞争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中国以前主要依赖低成本劳动进行生产,但如今我们已经摆脱了那个困境,逐步迈向技术创新的前沿。华为和中兴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崛起,尤其是华为在5G技术上的突破,已经让美国深感威胁。
我们应继续加大研发力度,争取在芯片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避免重蹈90年代VCD失败的覆辙,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随着芯片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中国终将实现技术的独立自主,打破西方国家的市场垄断,迎来属于中国的芯片时代。
发布于:天津市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